这些年来,我在全球招聘备件库存计划员,面试了几十个应聘人员,每次我都问到同样一个问题:你是如何设定库存水位的?对库存计划员来说,这是很基本的一个问题,就如问一个成年人是否会用筷子。遗憾的是,没有几个人能给出满意的答案。
库存规划有一基本理论,就是服务水平跟库存水平正相关。简单地说,要提高服务水平,就得增加库存;要降低库存,就得牺牲点服务水平。该理论的前提是库存与服务水平已经优化,多余的库存 "水分" 已被挤掉。但现实中,达到这种临界状态的系统少之又少。为数不多的顶尖公司能同时优化库存和服务水平,做到低库存下的高服务水平;一些一流公司以高库存为代价,实现高库存下的高服务水平;大多数二流、三流公司的则在高库存、低服务水平的泥淖里打滚,库存一大堆,有货率却一塌糊涂。对绝大多数公司来说,用不着以牺牲服务水平为代价,降库存还有很多潜力可挖。
案例背景
几年前,A君转入计划部门,负责一家大公司的备件规划。该公司年度营业额数十亿美金,其中全球备件业务在十亿美金左右。备件部在全球有几十个备件库,二三十个计划员,准确地讲,其实很多应该叫催货员。他看到一份计划员的工作任务清单,从上到下,多与短缺管理有关。而公司从总库到分库,毫无例外,一边是库存太高,一边又是不断缺料,是典型的"有用的没有,有的都没用"。
一些几十亿美金的公司,动辄数亿美金的库存,一年就周转三两次,似乎到处都是呆料,看上去水分之多,随便抖一抖都能整掉千百万。如果你想得这么简单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从最简单处想想:几十号人在做库存规划,降库存跟搞运动一样,整了一茬又一茬,如果枝头上的果子真那么低的话,还不早就给摘了?不可否认,这些人有些可能傻,但哪能各个都是傻子,看不见这些唾手可得的机会呢?
其实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,每一分钱的库存都是有原因的,或者说是合法的。每一分钱的库存都是通过合法的渠道买进,为合法的目的而买,为合法的业务需求而堆置。不明就里地降库存是胡作为。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啥都不能做,不作为同样也很有害。
《扁鹊的医术》中说,一流的医生在病还没发作的时候就治好了,好的医生在病刚发作时就能施诊,一般的医生一直等到病入膏肓才下猛药、动针砭、刮骨疗毒。这个比喻放在库存计划和供应链管理上也很贴切。
在库存规划中,两种能力相伴而行:分析和直觉。分析能力主要是依赖数据,整理、分析、做出计划决策的能力,例如按照历史销售数据,设立安全库存水位。直觉则是利用对业务的理解来做计划决策,例如按照备件的重要性以及缺货的影响来决定是否设立安全库存(这时候的历史销售可能还为零)。前者是分析型决策,后者则属于直觉型决策。对库存计划来说,两种决策方式都很重要,不过很少有人能同时具备两种能力。
与新设备的销售相比,备件生意似乎微不足道。其实并非如此。对一般人来说,备件业务之所以不起眼,是因为很多备件业务是公司行为,一般消费者注意不到。
看到一篇文章,说备件业务占美国GDP的8%左右,每年总量为7000亿美金,人均两千多美金(来源:Keeping an eye on all your parts)。不过想想看,备件业务其实无处不在:你用打印机,打印机的墨盒就是备件,是惠普最赚钱的产品之一;你开车,轮胎是备件,得定期更换。如果是辆老爷车,那三天两头修理,凡是换掉的都是备件,动辄修个成千上万元,相信更增加了你对备件的理解。交通工具、生产设备、日用电器、娱乐设施,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备件,工业生产就更不用说了。而且越是昂贵的东西,备件业务也越重要。例如一个最新的芯片制造厂,总投资在30亿美金左右,一年备件的开支动辄数亿美金,备件成本是芯片厂选择设备的重要标准之一。
备件规划的精髓是平很库存水平和服务水平。库存水平很好计算:是多少库存就是多少库存,不管是在库还是在途。服务水平也叫有货率,即客户要货的时候有货。服务水平听上去挺直观,计算起来则未必。行业不同,公司不同,计算方法差别很大。
Recent Comments